(编者按:4月18日至24日,教育部思政司在延安大学举办高校院系分党委(党总支)书记示范培训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12名院系党委书记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我校文学院党委书记傅强同志参加了本期培训,本文为傅强书记培训后撰写的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全国高校院校分党委书记示范培训班结束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此间的感染和震撼,使我们感触良多,对这片红色的土地的依依不舍,让我们回到校园后,依然还有重上井冈山的激情和冲动。
教育部思政司和井冈山大学为这次培训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教学形式多样:既有专题报告、经验交流、又有参观考察、现场教学、激情教学、体验教学、小组交流、大会总结;更有一系列的辅导报告,信息量大: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王光彦副司长所作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高校党建科学文化水平”的动员报告,高屋建瓴,极富理论深度,全面分析了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明晰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从七个方面切入,对着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进行了理论思考,并探讨了实现的路径。张泰城校长对井冈山大学在利用红色资源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介绍,让我们耳目一新。他对红色资源的教育特质的理解让我们印象深刻:“不完全是知识,不直接表现为能力”,而是要转化为信仰的执着和信念的坚定,而井冈山大学的师生创作并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现实成果,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所学专长参与创作,同时在演出中接受井冈山接受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李忠院长的“井冈山革命史和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深刻领悟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核与精髓和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北京大学郭海部长的报告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旁征博引,令我们咀嚼再三。
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共和国的当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们的信仰变得执着,并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在哪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尽管公正书写的入党誓词错字连篇,甚至连革命的准确含义都还不能准确阐释的情况下,是什么让我们的先烈能够“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献身”,是源于“对革命山大王的坚定信仰”,那革命山大王到底有怎样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能够使自己的队伍坚如磐石的呢?第一,有一个真正凝聚群众共识、代表群众利益、充分表达群众愿景的组织。这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领袖们坚定地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既有为之长期奋斗的主义,又有在短期内让追随者看到的利益的局部实现和命运的改变。使老百姓确信:中国共产党是自己的组织,能为自己代言,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坚持将自己置于与群众平等的地位,真正做到革命为公,执政为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管岁月沧桑,龙江书院内的石刻对联变得有些模糊,但是“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不仅是历史的写照,更主要的是刻进了老百姓的心中。同苦就能共苦,独乐一定会走向孤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自身的建设与自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群众路线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那么就不难理解:脱离群众是最大的敌人,消极腐败是最大的危险。第三,成功必须自律,尤其是要做到“慎独”,信仰必须结合修行,制度的设计一定要接地气,有可操作性。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通俗易懂,好记好学,不掉书袋,不故作高深。在当时的背景下,主体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完全做到实属不易。就是靠这种特质,毛泽东才建立了一只人民军队。也许,反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避免审美疲劳,将一些本来很有见地、很有针对性的理论做过度的解释,将本来的新意和深刻一直解读到味同嚼蜡才罢休,以致老百姓“戏读”,比照我们的前辈对队伍的理论武装,我们的理论不仅是要进课堂、进教材,关键是要入心、入脑。组织生活应该做到能够“三省吾身”,实现“主义”、“修身”和“作为”的三者合一,实现知行统一。第四,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核心。道路的自信源于制度的设计符合国情、管用、有效,制度的自信源于理论的探索不盲从和接地气。“八角楼的灯光”之所以能够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前提是夜晚的灯光是白天在“六县一山”跋山涉水的延续,而绝不是独居八角楼闭门造车,搞所谓的顶层设计。
井冈山的学习结束了,“接受了理论武装,净化了内心世界,呼吸了新鲜空气,结识了同行朋友”是我们的共同感受,接下来也许我们该在实践中有所作为了。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