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小鲜 备大餐,打造华师“大思政”格局
温碧璇
“十三五”期间,学校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建设;对标“双一流”,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对外交流,大力促进合作共赢。“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主要办学指标显著提升,各项事业都呈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办好高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于思政教师而言,“思政教育”原本就是一桌大餐。但是,我们在打造的时候,却不能够有着太多的压力,采取一种“烹小鲜”的心态,可能会更有效打造好高校思政教育。
一、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烹小鲜”的心态之一在于将思政教育理念烂熟于心,烹调“美味”尽在运筹帷幄之中。
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党政齐抓共管、校院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领导班子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学院党委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述评考核制度,制定相关责任清单,增加教师在日常课堂中思政教育部分的考评指标。
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6个维度形成全员合力,不光是思政工作队伍,专任教师也要同向同行,一起发力,打造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把思政课程不折不扣地落地、落细、落实,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院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校友文化等文化的建设,打造“一院一品”“一班一品”“一社一品”等文化品牌评比活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接学生文化需求,把大的思想观念化入到小的具体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主流思想有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提升教育活力,建设“线上”思政精品课程
“烹小鲜”的心态之二在于别出心裁、精心烹制,激发“小鲜”的“大美味”。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激发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力,是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普遍要求。如何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成功的关键。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此次疫情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建设一批线上思政精品课程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网络(直播) 课程中能让学生时时互动,常常点赞,能极大增强学生参与感。前段时间赵凌云书记在线上讲授的《在战“疫”中成长》,同学们反响特别好,也很受鼓舞。“线上”思政精品课程不仅可以让教师讲,还可以翻转课堂,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践故事来讲。除此之外,最好能利用线上平台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思政课程,把最新理论成果等基本内容有效融入进去,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育活力。
三、建立培养平台,打造“金牌”思政教师队伍
“烹小鲜”的心态之三在于不断提升“主厨”技艺,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色香味俱全的思政大餐。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谈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离不开相关成长平台的搭建,针对不同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需要搭建专题理论培训平台和制定研学计划。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发展支持,建立良好的机制和平台、系统性地推出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学术交流、学历深造、全员系统培训等举措,进一步提高现有队伍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学校可以依托高校建设,大力引进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增强思政课老师的总体实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输血、活血、造血”。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办好思政课既要理直气壮,又要润物无声,我想:以“烹小鲜 备大餐”的心态,将“菜谱”烂熟于心,将“食材”精心烹饪,将“技艺”不断优化,找准情感的“触发点”,思想的“共鸣点”,才能让思政课更有效地延伸到学生心里去。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
编辑:肖微
供稿:人事部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