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员生活》2011年第四期以《唱响高校党建之歌——华中师范大学加强党建工作纪实》为题,全文报道了我校探索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原文如下:
唱响高校党建之歌
——华中师范大学加强党建工作纪实
□本刊通讯员 金新利 韩君华
在美丽的南湖之滨,悠悠桂子山麓,坐落着一所有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
一个多世纪以来,她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在新时期的改革中发展,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校训,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
她,就是孕育“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之一——华中师范大学。
沐浴着新世纪的朝阳,华师迈着矫捷有力的步子,昂首迎向新的跨越——她敢为人先,在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上下求索,率先吹响高校“去行政化”的号角;她直面“瓶颈”,搭造党建载体强体魄、注活力,在加强党建工作中破题促发展;她“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以飘扬的党旗引领青春风华。
破冰——敢为人先的探索之路
今年3月2日,一则题为《正确处理三种关系,提高权力运行监督水平》的文章,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刊发。文章阐述了华中师范大学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科学处理政治权、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关系,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关系,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民主监督的关系的成功做法和推广提高权力运行监督水平的工作经验。
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有关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总是引人注目。如何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指出,在“两会”前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华师为模板,总结经验,推广做法,无疑是对该校此方面工作的高度肯定。
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一直是华师党建工作的重点。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校长在党委集体领导下独立负责地全面开展工作。2010年12月底,该校申报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课题 “构建大学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获国务院批准。华师人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华师关于大学治理结构的探索之路走到今天,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06年,学校党委就提出,建立学校内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对分离又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发挥好党委全委会的领导作用。2008年,学校提出管理流程再造理念,要求职能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2009年,成立由1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学校的重大决策提出建议评价。同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华师党委组织撰写的《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治理结构》一文,系统介绍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结构的理论背景和具体做法。
走过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之路,一场改革悄然临近。2010年,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集体退出学术委员会,由无行政职务的资深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委员由23名各科研领域专家组成,学科发展、职称评聘、成果评议等权力都回归学术委员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格局初现雏形,社会各界反响如潮。
“此举是对大学教授权利的保护和尊重,值得称道!”高等教育改革先行者、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等人不约而同地对此表示赞许。《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专题报道这一“破冰之举”。著名语言学家、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邢福义教授激动地表示:十年后,要写一本回忆录来记录这段历史。
一组数据有力印证了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成效。10年来,该校没有发现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涉嫌违法违纪。近4年中,该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及其他经济项目投入30多亿元,项目管理、经费使用规范有序,没有发生“房子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
在学校陈列室内,人们欣然看到一串串闪光的奖牌:2007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职工模范之家”、“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全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 2009年湖北省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先进单位……
聚力——“特色党日”攫引党建活力
在桂子山,“特色党日”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
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启动“特色党日”。各级党组织踊跃响应,结合自身特点搭建党员教育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有需要,拨1000号!”如今1000热线成为后勤人与学校师生的“连心线”。2009年“特色党日”期间,后勤集团开展“践行服务宗旨、提升服务质量”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师生在1000热线中反映的问题。他们多方筹集620万元,迎烈日战高温,利用暑期在全校44栋学生宿舍安装热水设备。开学后,同学们欣喜地发现,宿舍24小时供应开水,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进入冬天后,部分学生反映洗澡有点冷,后勤集团分党委快速响应,很快在洗澡间安装了防水保温浴帘和顶板,“洗澡冷”迎刃化解,同学们感叹,“1000号真给力!”
活动中,党员的身份意识得到增强,从参与者变成了积极的实践者、思索者。在文学院本科生各支部中开展的“高年级党员全方位帮助低年级学生”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师生党员楷模。中文07党员马伟被学校授予“拾金不昧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中文06入党积极分子乔燕飞进入“2009年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百强;新闻系教工支部许玲老师爱岗敬业, 宁可推迟结婚时间也不耽误给学生上课;现当代文学教工支部李遇春老师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南湖天桥是武汉市唯一一个以华师命名的桥梁。这座华师人引以为豪的天桥,过去,因处于管理真空而脏乱不堪。体育学院分党委07、08级党支部在开展特色党日活动时,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这个问题。大家认为,南湖天桥是学校多次争取才修建的,维护好天桥的卫生,给大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应尽的责任,也是回报社会的义务。
“感恩教育,建文明天桥”行动应运而生。学生党支部与武汉市洪山区城管局、天桥的建设方积极沟通,协商落实天桥卫生管理。党员们在天桥上宣传督导、轮流值扫。如今,学生党支部仍组织学生党员坚持每周两次的清扫保洁。
现在,“特色党日”已成为该校党建品牌,多次在全国、全省党建和组织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得到媒体宣传推介。
凝神——在党旗下舞动青春
“高校党务行政部门要时刻把师生装在心里,倾听师生的心声。”2010年岁末,校长马敏在南湖校区现场办公会上表示:针对师生反映的问题,要做到快速反应、快速行动、快速解决。
“以生为本,服务大局”,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该校各级党组织的共识,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四中全会后,该校总结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好点子,着力构建学生党建的多点体系,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
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青年人各种价值观念的“集散地”。2009年初,该校尝试在学生社区建立学生事务咨询室,受到学生极大欢迎。在学生宿舍活动室建立“党员社区工作站”,设立理论宣传、党员管理、党员服务各分小组,把党的工作从教室、办公室等延伸到学生社区,引导学生党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管理。
“党员就在身边,党组织就在我们之间,有困难找组织。”党员工作站把社区的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把入党积极分子带领起来,真正实现“带动一个寝室,影响一个楼层,辐射一个社区”。在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学生社区“党员工作站”得到高度肯定。
党校是党员教育的重要支点。针对近年来新生中党员增多,素质能力、党性修养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党校创办“恽代英党校培训班”,开办“党员工作坊”,引入心理游戏培训模式,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中融入合作共赢、互相信任等团队精神;建立“党员成长档案”,引导并督促大学生党员制订明确务实的成长计划,把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2010年10月,90名新生党员齐聚首期“恽代英党校培训班”课堂,接受入校后的第一次政治洗礼。校党委副书记吴晋生语重心长说,“以恽代英同志的名字命名新生党校培训班,既是对优秀先辈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一份荣誉和认可,更是一份厚重的希冀和责任。”参加恽代英班的同学们激情满怀,在学习报告中写道:“党校的培训结束了,党旗永远在心中,党性的锻炼永不会终结。”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