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湖北革命党人在原清末湖北省谘议局创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因其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武汉人又称其为“红楼”。 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依托旧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宋庆龄名誉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小组,为了学习先进革命党人们的革命开创精神,继承革命烈士勇敢奋斗的光荣使命,发扬民主共和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发展历程,决定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013年12月7日,经过几日的精心准备和调查了解后,我们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怀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看着这高高伫立的铜像,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折服于这位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绕过铜像,我看到了纪念馆庄严的大门,门上插着的两面鄂军都督府军旗引起我的注意,它是由鲜红的颜色和紧密围绕的十八颗五角星组成,也叫十八星旗。十八颗黄星代表着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象征着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进入大门,三栋红色的建筑物格外吸引人眼球,在周围的绿树鲜花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宏伟。纪念馆内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历史。我们一一进行了参观,看到了革命党人发号施令工作的场所,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深刻认识到了辛亥革命与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或许有人会觉得辛亥革命与共产党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辛亥革命的发生间接推进了共产党的诞生。首先,辛亥革命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一是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这使得在辛亥革命中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工人阶级开始有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二是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为中国共产党决心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奠定基础。同时辛亥革命过程中暴露的缺点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反面教材,比如:一、领导这场革命的先行者们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来,这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和目的有着不可估量的警示作用;二、他们中许多人没了解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幻想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而中国共产党则以驱除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对人民有害的势力为目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三、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宣传革命,革命党人分散,革命缺乏统一的领导,这为中国共产党敲了一个警钟,革命需要统一;四、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推翻清王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装斗争抓得紧,因此,共产党在以后进行革命时也很注重武装斗争;五、辛亥革命后,共和国的观念深入民心,客观上为共产党的产生提供思想指导;六、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发动了群众,只是不够彻底,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群众脱离尽管如此,革命行动依然取得了成功,提醒着以后的共产党要深入了解,深入结合广大劳动人民;七、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的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同盟会来领导,这个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次革命的失败与不彻底表明了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也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一个合理的说法。共产党的诞生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共产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也不可能快速认清中国国情,找到一条适宜的道路。
辛亥革命之金戈铁马已化为历史尘埃,然而这段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却以一种精神力量的形式得到了传承。正如革命志士在和平请愿已无丝毫希望之时迫不得已选择采取暴力革命这般“激进”手段一样,当意识到一个局面无法以温和的方式改变时,我们就应该勇敢的发出我们的怒吼,用一种势如破竹的果敢去打破这一种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局面。同时辛亥革命的失败也值得我们深思,正是由于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辛亥革命才会这么快的走向失败。所以,我们党应该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的力量。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群众思想,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们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通过参观,我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流芳百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感。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产生新的气象,我们要学会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发扬敢于斗争,敢于挑战现实的精神,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文学院第50期党课培训班
第三组 罗羽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