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学校接到洪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命令,需要抽调6名医护人员对口负责一家集中隔离点收治的重症或疑似患者提供医疗保障任务。接到命令,校医院党总支迅速组织医护人员进驻隔离点。几天来,他们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保障下,在那里摸排新收入隔离点患者基本情况,为一批批集中隔离人员提供电话问诊、指导用药、核酸检测、体温监测、心理辅导、转诊联络等医疗服务。他们在战疫一线救死扶伤,是桂子山上的最美“逆行者”。
危急关头,党员带头毅然出征。接到洪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后,副校长李鸿飞、校医院党总支书记邓虹、院长张振业等积极进行战时动员,努力调配物资,为本次驰援洪山区做好扎实组织保障、供应保障。医生黄谦、杨立新、吴琳和护士黄代清、谭昱霖、廖丽莉6人主动请战,6人中有5人都是共产党员。护士黄代清说,“自己虽然不是党员,但是作为校医院的一份子,组织有需要,自己责无旁贷”。2月4日,则是护士谭昱霖在工作中接触一位疑似病患被隔离14天中的最后一天。她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个经历过‘非典’战役的老医护工作者,越到这个时候越提醒自己要冷静,而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要顶上去”。出发前,谭昱霖给两周没见过面的父母买了菜送去,简单告别,便奔赴前线。2月5日,6人分批进驻隔离点。然而,即便是6位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他们心里都明白,此次他们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因为虽然学校为他们配备了比较充足的物资,但因为任务紧急,他们来不及接受严格的传染病工作培训,但即便这样,六位勇士都相互鼓励一定要好好干,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重托。
困难重重,侠者仁心迎难而上。校医院大外科主任黄谦和护士黄代清是我校首批到达隔离点的医护人员,工作困难远超他们的预料。隔离点由一家酒店改造,酒店原工作人员因为紧张已全部撤离;6 个医护人员分成三组每组轮值2天,每天都会换一批新的疑似患者进来,94间病房新老患者不断更替,新病患不断收治;隔离点配发的防护服、N95口罩数量有限,他们要紧巴着用;防护服只能做到二级防护,有时候稍不注意就划破了;消毒用品供应不过来,无法对隔离区域及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房间没有热水,去了隔离人员的房间回来,无法进行自身消毒。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近90名隔离人员中,一部分是已经过肺部CT检查的疑似患者,还有部分确诊患者因市内定点医院收治不下暂时无处可去。2月6日,医生吴琳和护士廖丽莉进驻隔离点。2月5日和6日这漫长的48个小时里,他们因一位病患出现呼吸困难一次次进行协调沟通。危难时刻,他们一方面尽己所能安抚这里的病患和密切接触者,并积极寻求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支援。另一方面,他们坚持每天通宵轮值,每天监测隔离人员的体温,耐心解答病患的问题,指导用药,定期向学校和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杨立新腹泻三天,依然坚守隔离点的岗位。他们相互鼓励、勇敢应战。
大爱无疆,用心用情不负重托。2月7日凌晨,杨立新和谭昱霖接到通知,区卫健委上午9点要安排1名医生对隔离点所有病患做核酸检测采样,要求连夜做好物品准备。这是一次极具危险的工作,因为病人可能会出现呃逆情况,大量的病毒就会喷射出来,感染的风险极大。采集工作开始前,他们相互提醒,一遍又一遍检查防护服、护目镜是否穿戴规范,对后续采集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和突发情况的应急方案作了讨论。采集过程中,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同志或记不清身份证号,或老花眼看不清楚身份证,只有递给他们抄写;一个女病人因错过了楼层集中采集时间,而提出要求单独补充采集;过程中他们还要努力摆脱护目镜戴久了产生的雾气影响。整整4个小时,他们共完成了54位病人的核酸采集。工作完成后,防护服已经从里到外湿透了。牙科医生杨立新工作日志中写道:“边学边干是我们这次工作的一个特殊性,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核酸样本的采集,跟卫健委派来的李医生学到很多工作经验,这次参与采集对我们后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回头还要再普及一下核酸检测的意义,检查结果对我们筛查和分离病人很关键,它关系到新冠病毒防疫战的成败。”黄谦和黄代清在日志中写道:“今天特别高兴的是昨晚高烧近39度,诉胸痛呼吸困难的1109房70岁的爹爹现在体温已经接近正常”。而诸如此类的工作日志是他们之间最好的工作交流。他们说,记录下这些,就能给彼此一份精神的支撑,也可以对后面接班的医护人员争取时间,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少走弯路。然而,在进驻隔离点的工作结束之后,等待这六位医护人员的是14天的隔离。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大爱为隔离人员撑起一片精神家园。
图为我校医护人员在隔离点交接核酸采集样本
图为我校医护人员在隔离点的部分工作日志
一线“战疫”是残酷的,明知危险却要挺近一线是无畏的,是已疲倦不堪还咬牙坚持的坚毅,是面对困难还无怨无悔奋战的勇气。所有种种,只因为他们是医护工作者,是共产党员。他们不渴望成为英雄,也不想成为网红,让我们致敬最美“逆行者”,祝他们抗“疫”工作顺利,平安健康返校。
(编辑:肖微 供稿单位:校医院)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