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疫情防控的成效 助力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我校“两手抓”工作的思考
邱玉华
新冠肺炎爆发,对全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尤其是身处疫情风暴眼的华中师范大学,病毒蔓延威胁着广大师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持续隔离打乱了正常的办学节奏。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赵凌云书记做出部署:我们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事业发展,两手都要硬,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问题,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把危机变成机遇,统筹好防疫工作与发展工作,实现疫情防控与学校发展的双重胜利。
3月11日,全校新学期中层干部大会召开,郝芳华校长强调,2020年是学校新征程的开篇布局谋划之年,明确提出今年的10大板块40项重点任务,为我们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上下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既要有统筹谋划之谋,又要有组织实施之能,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各项目标任务分层分类厘清,一个一个解决落实。生科院党委快速行动,全面把握疫情防控规律,按照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进行战略布局,以战时思维搭建一体化网络平台,通过发布《红色动员令》、《生命不息 共同战疫》等方式,使得学院人人战疫、人人参与的格局已经形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两手抓”过程中,要警惕出现两种思想倾向:第一是用疫情防控的具体任务,作为事业发展不力的借口。沉溺于前一段时间的防控工作节奏,陷于具体防控事务中不能自拔;第二种倾向是用事业发展的冒进,破坏前期难得的疫情防控成果。包括教职工的返校、复工复学的安排、隔离政策的落实、校区内各个场所的管控等等,一定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来行动。目前,离原计划2月9日开学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解禁时间乐观估计要到4月初,我们不能有等一等,缓一缓的思想。要在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同时,把耽搁的时间夺回来,把师生在隔离期间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麻烦是隐藏的机遇。我们应该看到,疫情防控统一了思想、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使学校的政治生态有了极大的改善;疫情防控也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我们人才培养的短板,试出了我们科研体系的不足,也试出了我们社会服务需要调整的方向;随着学术战疫的持续推进,一批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被学界和政界采纳,我们科研团队也得到了历练,科研方向更加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科研实力不断加强。通过这场大考,我们可以进一步坚定“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在教育信息化、生命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大有可为。生科院顺势而动,计划适时调整研究方向,通过生态学一级博点的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办出特色,也为学校建成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发挥作用。
“关键少数”要有关键作为。这次抗疫过程中,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冲在前面,坚守岗位、日夜值守,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疫情防控是一面镜子,把各级干部的心胸、境界、责任、担当、忠诚照得透亮。他们在磨难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勇当先锋,敢打头阵,用实际行动展现华师人“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的本色。广大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心,要逐渐把一线教师从抗疫工作中置换出来,让行政后勤人员成为后一阶段防疫抗疫的主力军。多方努力让有条件的教师尽量返汉,时刻关注老师们的工作缺什么、难在哪,多解决问题、多提供支持、多减轻负担。生科院通过组建专题网站、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深度挖掘先进典型,让工作在一线的老师被看见,让所有付出都被知晓,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扎实干事和努力奉献的氛围日趋浓郁。
“116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华师能够取得今天骄人的成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壮大的。当年抗战时期我们西迁云南喜洲,在极其困难的时期,生科院肖之的教授也刊发几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文革时期,我们正常的办学受到极大冲击,学校抓住机遇,把分校办到湖北的各个市州,现在的很多市州的省属大学都是华师的前身。面对当前这场严峻斗争,面对实现华师“双甲子”愿景的各项目标任务,只有充分运用好疫情防控中的各种成效,坚决把学校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夺取疫情防控和华师事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