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抓好当下 一心筹划发展
吴琦
疫情发生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部署,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全校教职员工无论身在何处,皆尽己所能,以各自能够的方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华师抗疫充满了力量和智慧,桂子山内外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历史文化学院第一时间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应急工作小组、本科生研究生应急教学领导小组、疫情防控阶段学生工作专班等多个功能性组织机构,出台《学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本科教学应急工作预案》、《疫情防控阶段学生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指南与实施方案。学院作为高校治理体系主体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定要做好“两手抓”。
一、化“危”为“机”,抓实人才培养全过程
1.以新思维激发“老”专业的教学能量。本着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原则,学院主动适应,积极转变思维,60多门本科课程的空中课堂,为上千名学生送去了学术大餐;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也同时上线。任课教师实现教学场域转换,通过云课堂、QQ群、微信群、钉钉课堂、腾讯课堂、B站、今日头条等多元化教学平台,将教学场域由三尺讲台切换至云端。教师主动从“给予者”“要求者”转变为“指导者”、“鼓励者”,鼓励同学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观察、思考、交流中不断提升学养。
2.以新视角拓展以“疫”为教的育人路径。以疫情为教材,引领学子历练人生、观察社会、考验身心,开展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生命关怀以及职业担当等教育,实现抗疫过程中的全面育人。学院出台《关于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的工作方案》,向广大教职员工以及校友发出邀请和倡议,号召全员参与以“疫”为课的主题教育。一批教师在线上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给学生上党课、团课或形势政策课;或举办对话沙龙,指导学生群组的线上主题教育;或原创教资,制作微视频或音频资源;或课程思政,将教育主旨融入专业学习;或推荐经典,提升学生的格局与情怀。
3.以新技术传递“零”距离的人文关爱。学业“云辅导”,学院教学与学工团队积极搭建多元化平台,开展线上群组式学业指导,搭建“生-生”、“师-生”一对一线上互助帮扶机制。心理“云咨询”,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开通多途径心理辅导线上服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心理疏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就业“云指导”,以“保毕业促就业”为主要目标,毕业班辅导员密切关心每一位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工作,为每位待就业学生建立“一生一策一档”的服务机制。资助“云帮扶”,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精神关怀和物质帮扶,及时关注疫情严重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重点关注建档立卡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学生群体,辅导员们纷纷私人垫付数千元支援学生,增强学生及家庭的抗疫信心。
二、“守”“创”并举,完善学院治理体系
1.构建进取、参与的学科治理体系。采用全新的视角和分析手段面对问题,促使知识、信息获取的手段与方式的变革。加强大数据历史领域的建设,提高数据处理与研读能力,并促成能够回应重大问题的结论。面对此次疫情,本学科规划在大数据历史的平台上开拓疾病、瘟疫、救灾历史的研究。同时,加大国家治理方向的研究力度。马敏教授正从事疫情影响下如何完善科研评价的专题研究;我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研究漕粮是社会赈济功能;冯玉荣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付海晏教授指导博士生高航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近代以来的疫情应对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重视一流学科建设这一重心工作,完善本建设周期后期的各个环节。目前正在填报历史学“双一流”建设检测数据,虽然仅只填报2016-19年的数据,但足可反映本建设周期的基本情况,因此学科将在该监测数据填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自我评估,全面把脉,发现问题,揭示短板,制定对策。同时,目前正在申报2020年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经费预算申报立项工作,学科将把这项工作与学科建设数据监测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数据监测结果为年度学科发展提供依据,尤其要正视短板,重视短板,尽力在不多的时间补足短板。
3.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前瞻性思考“十四五”规划。在做好国家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申报的同时,近期重点思考、规划“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基于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总结“十三五”的成绩与不足,这是新规划制定的基础,二是认真解读、深刻理解新形势、新政策、新发展,这是新规划制定的方向,二者都十分重要。
三、宁“拙”毋“巧”,共克时艰不懈质量底线
1.夯实质量保障体系,不因时局特殊而放松质量要求。一方面,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与过程把控,对于学位论文送审以及复制比检测、盲评结果认定等有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慎的修订与完善,强化各专业指导组组长、教研室负责人对于研究生预答辩、论文送审等环节职责的把控与督导。
2.探索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优良学风是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学校和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学院积极谋划和探索特殊时期学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拟于3-4月开展学风建设月,以锤炼学术品格,提升科学精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严格科研管理体系。在疫情防控阶段,学院紧锣密鼓组织教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已有十多份申报书提交到学院。针对问题与不足,学院成立以院长、副院长主导,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参与的专题辅导班,以在线“问诊”,对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指导与帮扶,为短板与不足开出“药方”。秉持过关一项提交一项的准则,不“放水”、不“降标”,严把科研工作质量关。
四、“刚”“柔”相济,凝心聚力共建“无疫情”学院
1.硬核担当,党组织为战“疫”筑牢堡垒。党政工团学等组织齐聚力,党员干部靠前指挥,党员师生下沉社区“双报到”,教授参与社区应急突击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系所教研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抗“疫”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全员”参与防疫阻击战。
2.文化涵育,营造携手战“疫”氛围。和谐院风是学院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战胜困难的“软实力”。学院团委组织开展“凝聚‘历’量,打赢战‘疫’”系列活动,截至2月上旬共征集到本研学生各类作品共50余件,并通过“华师历院”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优秀作品十余期;开展“一级一品”、“一班一品”文化创建活动,各班团组织开展“历院书香”线上读书分享会,让“历院书香”涤荡时疫,涵养精神,学子在读书中汲取力量,收获成长;研究生会创设“珞珈桂子云学习社区“、手工书画抗疫、“共战疫,宅出趣”线上锻炼、我为战“疫”者歌唱全民K歌等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坚持重视集体建设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树立蓬勃向上的风气,使和谐奋进的战“疫”精神深入人心。
3.温情关爱,守护师生身心健康。强化多级联动机制,由辅导员、导师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三级联络人,采取“人盯人”战术,实时关切每个学生日常动态,并提供身心健康指导与关怀;积极为退休教工提供送药送物资上门的服务,着重关注与服务独居、行动不便老人的日常起居。全院上下积极协同、实时互动,收集数据、在线守护,努力做师生战“疫”过程中的坚强后盾。截至今日,学院未出现一例师生感染或疑似病例。
这场战“疫”,我们共同经历,共同面对,共同感动,共同成长。我们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将更加成熟和坚毅。历史文化学院将慎终如始,筑好安全篱笆,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确保防控阶段与复学阶段的平稳顺利过渡。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