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更要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孙永祥
3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新学期中层干部大会,部署2020年工作,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精神。
当前,防疫抗疫是首要任务。高校在一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要一手抓好学校事业的发展,更要把学生放在工作重点,特别是要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中央决定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大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创新思路,研究对策。
一、战“疫”中,高校更要把学生放在工作重心
抓好线上教学,保障毕业生按期完成学业。毕业班学生首先要完成学业,才能以“合格产品”踏入社会。在延迟开学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必须高度重视线上教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教学,按照课表上课。当前,线上教学不是一种应急措施,而应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在疫情中,发挥好信息技术手段,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就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鼓励老师开好线上课程,调动老师全身心投入线上教学。可以实施线上教学督查与评价机制,实施积极的激励导向机制,可以设置教师组织线上教学优秀奖励基金,引导和鼓励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创新形式和内容,提高线上教学直播课质量。保障毕业班学生完成学业,助力按期毕业,方能就业。
切实关爱学生,化解毕业生中的焦虑。疫情中,大学生受学业任务、论文撰写任务、就业工作、人际交往需求以及心理健康等影响,心理更加脆弱,更易焦虑。关爱学生,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学生确实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庭成员安全;另一方面解决现实困难,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帮助。比如,可以将国家和学校的临时困难补助、资助金调动起来,给予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也可以给每位学生发放疫情特殊津贴,主要用于线上学习网络流量费等,解决网上学习的燃眉之急。可以开展网络“微座谈”,以专任教师导师组与毕业生见面方式,推进毕业学业论文的指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让导师、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等完全下沉到学生中去,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网上班会、网上支部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形成网上见面模式,更有效解决毕业生中的问题。
二、战“疫”中,要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
细化落实毕业学位论文指导,把好毕业生质量最后关。疫情中因封闭管理,毕业生学位论文指导由线下指导变为线上指导。指导模式要变化、预答辩和答辩模式等也将调整,这就更是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提出了新要求——指导频率要增加、指导时间要加长、指导耐心系数要提高。越是特殊时期,越是要保证学位论文水平,把好毕业生质量最后关。通过论文撰写过程,指导提升论文撰写质量,实现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来促进就业。
引导调整就业期望值,推进积极就业。今年毕业生的规模比去年多40万,达到了874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和一些留学回国的学生等,今年就业供需矛盾就进一步突显。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将直接导致企业用人需求的减少;毕业生出国、创业、灵活就业等,这些渠道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影响。停航禁行,毕业出国受到限制;一些中小企业都还没有开工、复工,灵活就业受到影响;创业,现阶段还无法开展。同时,双选的条件也受到了一些局限,线下双选会几乎停止,虽然很多单位和高校都开通了空中招聘,但也受到一定局限。引导毕业生全面了解当前局势,全面分析现实状况,引导调整原毕业打算,引导调整就业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规划自己的发展,实现积极就业,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
加强就业技能指导,帮助实现就业。一方面,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指导课授课,通过与专业信息化平台合作,搭建就业指导课空中课堂,实现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课堂传授,从就业热身、职业百科、能力训练、简历诊断等,来帮助毕业生提升求职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同时,建立网签系统,便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现空中招聘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提供网上应聘技术支持,实现网络空中招聘,真正打通特殊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三、战“疫”中,更要精准施策,形成合力促就业
教育部已就防控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重点从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大力开拓就业渠道、着力强化重点帮扶、适当延长择业时间等多方面应对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精准施策,形成“合力”促就业。
形成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就业服务工作专班,发挥战时状态下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机制。特别是在毕业生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考研考博初复试、学业成绩登记、就业信息收集、就业协议签订、毕业证和学位证办理、毕业派遣等方面统筹协调,积极协助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协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全方位协调和帮扶机制。
充分挖掘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关键是扩大就业岗位。疫情下,就业信息显得尤为珍贵,充分调动专任教师、导师、校友、院友等提供用人单位信息,特别重视合作单位、各地校友会、校办企业等资源,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鼓励老师出面推动学生就业,为充分调动资源,形成帮助就业的“合力”,必要时可以设立相关奖励基金进行鼓励。建立起广泛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疫情下岗位需求与应聘信息的有效对接。
加强重点群体的帮扶。把脉问诊,在“疏”字上下功夫,打好疫情就业保卫战,实施“一张表”、“云问诊”,设立线上“就业问诊”时段,一对一咨询,了解毕业生就业意愿和现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焦虑和就业实际困难。对症施策,做好疫情时期的就业网格管理,通过建立毕业生网格化管理,针对不同就业意向毕业生,可以开展“考研” “留学”“创新创业”“正常就业”等分众化线上小分队,设立信息员、联络员,收集相关信息,邀请专业人员开展线上指导交流。设立一对一“就业导师”,精准帮扶就业困难个体。针对当前还没有任何意向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还要鼓励其到基层就业,参加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参军等途径、多岗位就业,还要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开拓就业。
加大线上招聘的力度。受疫情影响,高校推迟了开学时间,暂停了线下招聘活动。一些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停止了招聘或者缩小了招聘规模。当务之急,高校就业工作服务部门和二级学院要积极行动,结合教育部网上“空中招聘”工作,开辟各个学校的“空中招聘”,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发布招聘信息、开展网上招聘的频次,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扩大线上服务范围,尽量把过去线下就业的所有工作,全部搬到网上,并保证就业工作正常进行,确确实实可以让毕业生心里安心,切实解决面试、签约等毕业生全流程网上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全面、辩证地看待,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疫情无情,服务不断。只有认清形势,积极研判,夯实责任,落实工作实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促进就业,才能在疫情的“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