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抗疫情 以人为本促发展
雷万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教育学院全体师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校党委校行政工作要求,秉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齐心协力两手抓,疫情防控与学院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守望相助抗疫情
1.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师生健康平安是疫情防控的首要目标。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教育学院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工作小组、退休教职工关爱小组、本科生研究生应急教学领导小组、疫情防控专班。明确责任,各司其责,制定“书记院长—班子成员—院办—专项联络员—一线统计员”五级联防联控体系。充分发挥党支部和系所负责人的作用,采用“双轨”排查法,抓实做细疫情排查工作,一天一报,一个也不能少。两个月来我院防疫工作人人参与,责任明确,信息传递及时、准确、通畅,目前为止,我院全体师生平安健康。
2.守望相助,倾注爱心。抗击疫情需要守望相助,教院人用行动诠释大爱精神。本科生张逸凡与父亲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父女携手同心战“疫”;研究生高亚飞从老家给学校医院寄来KN95口罩;香港教学点博士生黄玉珍夫妇爱心捐赠20万元;熊淳老师捐赠120套防护服和护目镜。辅导员张萌得知疫情后,果断退票,第一时间加入学校和学院“应急队”,为退休教师送菜送药;特殊教育专业彭兴蓬老师发挥专业优势,组建了社区心理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援助。
二、立德树人是根本
1.多措并举,创新育人模式。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疫情阻隔了空间,但无法阻断师生交往,无法阻断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发展。疫情发生后,学院相继出台《教育学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本科教学应急工作预案》、《疫情防控阶段学生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确保“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和情境中收获成长。学院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一对一对接学生,开展“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抗疫云对话”“新战役,新相聚”等主题班会。学院42名专业教师担当本科生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30多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面对不同区域学生网络运行参差不齐的状况,学院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录播与直播结合、“录播”+远程会议研讨等多元化教学形式,全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2.以生为本,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鼓励教师充分用好精品课程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雷江华老师团队的《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郭元祥老师团队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王坤庆老师团队的《教育学》均提供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全国共享,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学院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组织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进入课堂听课,以学定教,以评促教,构建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监测与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教学效果。
3.回归生活,彰显教学的教育价值。教育来自生活,教育也要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疫情期间,教育学院老师充分利用抗疫鲜活的案例,使之转化为催生学生成长的课程资源。《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课上,蔡迎旗老师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增强法制意识;岳伟老师的《教育哲学》课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结合重大疫情反思生态文明教育之重要性;郑刚老师在《中国古代教育史》课堂上引领学生追溯教育起源,引导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受悠久的中华文明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唐斌老师在《教育学基础》课上带领学生思考教育的目的,探索基于重大疫情的信息传播规律与个体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4.心系学子,倾力支持毕业生发展。针对毕业就业工作,学院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用行动与爱心营造和美教院,温暖毕业生之心。学分核对、论文指导、视频预答辩、毕业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学院成立就业工作专班、设立“荐才奖励基金”,鼓励老师们为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引荐。由学院喻本伐教授、郭元祥教授、黄玉新副书记等人撰写的《给用人单位和校友的一封信》,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该信发出后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短短两天就有60多家用人单位与教育学院主动联系,表达招纳贤才之意。
三、学术报国担使命
1.公益助学彰显教育价值。2020年1月25日,在学院党委李玲书记策划指导下,张扬副书记、许家瑞老师带领研究生党支部组建了一支100多名研究生党员组成的爱心助学团,对来自武汉、黄冈、孝感、信阳、阜阳、怀化等30多个地区数百名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进行线上“一对一”公益教学。此次活动也得到教育学院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杜时忠、陈佑清、但武刚、雷万鹏、申国昌、欧阳光华、田友谊、伍远岳等十多位教师主动加入公益助学活动。老师们每天针对研究生教学过程遇到的师生交往、亲子关系、儿童心理、学习诊断等问题提供专业化指导,深受学生欢迎。公益助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和宣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守望相助,关爱他人,以学术回馈社会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和价值追求。
2.学术报国促进教育发展。基于疫情开展学术研究,探寻教育变革与发展之路是教院人的责任与担当。学院鼓励全体师生善于化危为机,把咨询报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赵凌云书记、郝芳华校长指导下,学院积极策划,围绕“基于重大疫情的教育审思”实施教育学院学术抗“疫”系列研究活动。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共形成12篇教育咨询报告,其中,雷万鹏牵头完成的《重大疫情背景下湖北省高考应对策略》,《重大疫情下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重大疫情的教育反思》,申国昌、周洪宇、刘来兵撰写的《运用互联网+解决好湖北籍大学生毕业与就业问题》,王建梁完成的《疫情形势下湖北省高校留校学生、省外学生及开学、返校的应对》已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在董泽芳教授和王学老师大力支持下,《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开辟专栏,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教育信息化”、“家庭教育”等方面深度反思中国教育发展。
四、 齐心协力谋发展
1.尽快补齐学科建设短板。秉持教育学科“一体两翼”发展理念,学院围绕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政策与治理、教师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等重大方向推动学科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教育学科发展基础厚实,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承接重大课题研究,权威论文发表,高层次教材与学术著作出版,高层次人才内培外引等方面我们还面临一些短板。本学期伊始,在梳理“双一流”学科建设及第五轮学科评估数据过程中我们组建了专班,多次召开学科建设视频会议,专题研讨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对标学科评估中暴露的短板,一一分解责任,使学科建设融入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避免为学科而学科;建立起学科建设的全员责任分担机制与考核机制,将2020年学科预算经费重点配置于学科发展短板,重点推动高层次人才内培外引、重大课题研究、教材与专著出版及中青年团队建设等工作落地落实。
2.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学院始终把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做大做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作为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对接我校2020年工作要点,教育学院将在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大教育”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规律与实践模式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新高考”改革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变革,培养因应时代需求的大国良师也是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我院教师在“主体性教育”、“阳光教育”、“深度教学”、“制度德育”、“学习中心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赢得了各界好评,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推进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合作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成长之路。
3.跨界合作谋划学科发展。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推动教育学科深度发展,必须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和数字化学习国家工程中心的平台优势,在教育数据集成与建模,教育过程评价,个性化学习等方面促进传统教育学科发展;积极利用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长江教育研究平台优势,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与水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教育学院专业力量,重点围绕教育立法、乡村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济与财政、课程与教学改革、道德教育、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积极咨政建言,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有影响力的教育智库。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