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战“疫”:提升“大科研”水平,推进“新文科”建设
冷向明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将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的人类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疫情发生以来,赵凌云书记号召大家发挥自身优势,学术战“疫”。学校当以此为契机,提升“大科研”水平,推进“新文科”建设。
一、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一)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持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国外疫情爆发之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和担当。
(二)道义崛起:抗击疫情展现“中国精神”新图谱从现实来看,此次疫情,不仅考验了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也是对国家治理理念、民族精神、制度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一次检验。笔者认为,疫情过后,世界将迎来进一步崛起的中国。这里所讲的“进一步崛起”,不仅是指经济的崛起,更是指道义的崛起!当一些国家在经济利益面前犹豫不决,一些国家讨论着可能要牺牲老年人生命的防控方案时,中国党和国家,掷地有声、毅然决然、一如既往地奉行人民至上的信仰,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不是口号,喊喊而已;而是按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运行的暂停键,全力防控和救治的行动。危难面前,中国人民整体迸发出的精神能量,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令人惊叹不已。从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出动,到各地医疗机构驰援武汉;从志愿者自发有效的行动,到民营企业家群体大规模的公益捐赠;从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的逆向而行,到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中建筑工人的勤劳身影;从商业公司高效的物流配送,到各地支援武汉的物资运送大军;从基层社区工作者辛苦的工作,到武汉人民令人难以置信的自律精神……这样的民族形象,这样的民族品质,远比GDP的竞争、军事武器的较量能带来更大的吸引力、说服力!中国人民将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世界各国人民,将更加信赖和欣赏这样的中国。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世界战“疫”阶段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尽管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并对国际社会积极开展援助,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和感谢,但近年来西方对中国日益防范、猜忌的心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能否让国际社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的援助,而不是相反,取决于中国能否找到一套合适的话语表达体系。“国际合作”本身不是话语,“大国责任”也容易被误解甚至有意曲解。例如,现在有一种思潮是认为中国援助其他国家防疫是“别有用心”,是要趁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甚至是要“称霸”。
我们应当认清这一点,并做好应对准备。这就对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迫切要求。要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讲好中国故事。
二、“大科研”与“新文科”
我校拥有深厚的人文社科传统和基础,在服务国家战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应当走在前列。这就要大力提升“大科研”水平,推进“新文科”建设。
(一) 坚持提升“大科研”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战“疫”,要坚定不移地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这涉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体系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些方面涉及经、管、法、社会、政治、信息、心理等多个学科,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科研”平台与机制,组建大团队。这就要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的引领与支持力度,不仅要加大已跻身国际、国内第一梯队学科的建设力度;还要加大培育和扶持国家亟需的有特色、有潜力的学科,尤其是经管法社会等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和团队,这样才能够形成学科群的协同效应,形成新优势、新亮点和新影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切实推进“新文科”建设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保持文科的传承与创新,在学科建设上就要切实推进“新文科”建设。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从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新文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内部转变,体现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学术自觉与时代担当,也显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气象与学术自信。建设“新文科”,就要在学科建设分层分类推进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搭建新兴交叉学科平台,组建跨学科团队,打破院系壁垒,解决人员的流动问题和平台的考核评价问题,大力推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高峰。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肖微
供稿:人事部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