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生为本,建设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学校治理制度
陆方喆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疫情暴发后,全国上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今年是我校“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疫情防控的经验表明,复工复学能否顺利,十四五规划能否成功,离不开优良、高效的制度。希望学校能进一步以师生为本,建设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学校治理制度。
一、关爱师生身心健康,做好无疫情校园管理工作。尽管武汉和全国的疫情态势积极向好,但并不意味着疫情防控措施能够放松。因为一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外防输入将是未来几个月防疫工作的重点。而随着武汉解封,市内外人口流动加大,对于校园疫情管理亦是一大考验。学校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遵照教育部、省市相关精神,制定我校疫情防控期间开学工作指南,为复工复学提供指导。在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还要高度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武汉作为疫情重灾区,对全体师生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开学后,学校应加强舆论和思想引导,讲好抗疫感人故事,做到强信心、暖人心,帮助师生度过心理创伤期。同时加快美好校园建设,推进校医院和体育场馆软硬件改造,为师生加强锻炼,铸造健康体魄提供有力保障。
二、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三变、三新”。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我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有良好的数字化教学基础。疫情期间,网络授课和办公让师生体验到一种新的工作和学习形态,初步实现了“两全、一大”,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如果说疫情期间我们是被迫应对,那么疫情结束后,我们必须主动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三变、三新”模式。
三、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师生员工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就学校而言,全体师生员工就是学校的人民,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则是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这次疫情,武汉作为重灾区,我校将来在招生和教师招聘的吸引力上可能受到影响,学校更应重视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的建设。针对学生,需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使学生具有知识的获得感和就业的安全感;针对教师,应优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服务能力和校园治理水平。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努力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使教师员工具有收入的获得感、工作的幸福感和生活的安全感,从而抵御疫情冲击,吸引和留住人才。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编辑:肖微
供稿:人事部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