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智能教育
魏艳涛
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开启全新的智能教育时代,一场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这场教育革命必将改变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等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快推进智能教育是师范院校的责任更是使命。智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形态、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智能教育也是持续保持我校教育信息化引领地位的重要途径。
一、响应国家战略,彰显华师特色
(一)国家政策引领智能教育发展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智能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战略。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推进智能教育应用的战略部署。2019年12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强调 “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我国已连续四年出台推进智能教育的战略与行动规划,表明智能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并已开始付诸行动。此外,2019 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愿景、目标、途径、挑战等,智能教育已成全球共识。因此,发展智能教育既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是顺应未来全球教育发展趋势。
(二)智能教育强化教育信息化特色
智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从电化教育、数字教育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我校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学校发展战略,坚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效非常显著。2019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校的一张靓丽名片。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智能教育新时代,主动迎接挑战,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智能教育是继续保持我校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引领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校对接国家重大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大力发展智能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计算机、数学和心理等相关学科协同发展,利于加速形成信息化特色鲜明的“大教育”学科高峰,对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智能教育
(一)创新智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亟需大量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教育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因此,可依托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专业,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构建本、硕、博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产教融合,探索与高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同时,师范生肩负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重任,师范生培养理念应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趋势,创新人工智能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开设“人工智能+学科教学”课程,培养智能时代的高水平数字教师,打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师范。此外,还需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新模式,加强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二)打造智能教育交叉科研平台
目前智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众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教育等核心领域,鼓励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教育创新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进一步汇聚校内科研资源,探索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助力国家级科研平台跨越式发展,争取打造一支智能教育国家级创新团队。
(三)增强智能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智能教育需要切实服务于社会才能进一步凸显其价值。我们需要探索教学、科研资源的对外开放新模式,增强对外开放能力;积极研究制定智能教育行业标准、规范,合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产业的有序开展;努力探索智能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服务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重点行业,并尝试建立智能教育产业联盟,组建智能教育实践共同体,推动协同教育、协同教学与协同科研;积极开展智能教育示范区建设,推动规模化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质量提升有效途径。
三、完善支撑体系,打造一流学科
(一)精准引进人才,优化人才存量
智能教育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因此迫切需要汇聚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自动化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需要统筹规划,设立人才特区,创新引才、用才机制,争取在智能教育领域尽快形成国际人才高地。一方面,根据智能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统筹各交叉学科资源,加大高水平智能教育人才精准引进力度,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领军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倍加珍惜现有人才,给所有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一视同仁的发展机会和并行同轨的薪酬待遇。面向“一流学科”建设,探索精准引进和自主培养并举的机制,强化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为智能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鼓励学科交叉,完善评价体系
智能教育学科将汇聚众多学科的高水平人才,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吸引、稳定、激励人才的长效用人机制。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上,应根据智能教育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等特点,实施分类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树立重创新、重贡献、重实绩的评价导向。构筑旨在“留住人”、“培养人”和“用好人”的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我校应进一步发挥在教育大数据、数字化学习、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我校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肩负起支撑和引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华师智慧”和“华师力量”!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肖微
供稿:人事部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