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抗“疫”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党总支书记王琍和院长佐斌的带领下,冲锋在前、默默付出,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他们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管办)的干部和教师们,是我校国际学生的守护者。
一、大爱无疆,心系学生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学生管理与服务组负责人孙焱副院长始终把国际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他带领陈楠、游梦佳、罗剑、周西若、王飞畅、丁昱丹、徐亮等组员齐心协力,线上线下联防联动,摸清和建立国际学生动态信息台账,制定学院一系列管理服务规定,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孙焱始终牢记留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心系学生安危,先后三次申请逆行返汉。返汉后他奋勇当先,全力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着力解决在华国际学生的生活困难、采购药品、外出就医、心理安抚等问题;他用心用情服务学生,自掏腰包慰问生病和心理焦虑学生,走访看望校外住宿学生,把学校和学院的温暖送到学生心里。
俄罗斯籍学生需要外出就医,手头拮据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孙焱通过辅导员转给学生5000元,协调车辆接送学生外出就诊,安排辅导员线上全程指导就医;贝宁籍学生因哮喘病发作,一度昏迷,孙焱第一时间赶到宿舍,不畏感染病毒的风险,全天全程陪护学生到湖北省人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直到学生病情稳定。
二、以生为本,真情服务
得知武汉“封城”后,教育教学组负责人万莹副院长意识到留校的300多名国际学生将会是学校疫情防控的重点。她时刻关注返汉政策,到医院检查后顺利逆行返汉,投身到一线防疫工作中。
即使被困在老家,万莹仍坚持线上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她带领李孝娴、李华雍、袁海霞、张义、曲抒浩、李思文、方荣杰等组员,认真落实学校“停课不停学”指示,克服设备和资源不足等困难,确保国际学生线上教学的正常进行。万莹深知,线上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线上教学,可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将积极的讯息传递给学生,帮助舒缓学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作为一名教师,课上,她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严把教学质量关;课下,她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关心问候身处疫情严重国家的学生。
以生为本,让国际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学院、教师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万莹坚守一线的动力和源泉,她觉得,能够在这场疫情中,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多服务的机会,很值得也很有意义。
三、主动请缨,随叫随到
作为一名有16年留管工作经验的干部,李志敏锐地意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在武汉“封城”之际,他舍小家顾大家,毅然逆行留在武汉坚守,冲锋在一线,随叫随到为校内外国际学生提供服务。
李志在武汉封城之前为学院储备了大量防疫物资,做好学院执勤人员的排班、协调督办,主动承担为国际学生购买和运送物资和药品的任务,处理突发事件10余起。他多次巡查留学生宿舍楼,与物业一起规范管理服务流程,做实做细各项工作。
四、身兼多职,有求必应
疫情爆发以后,留守在武汉的学院工会主席李孝娴和女工委员曲抒浩主动报名加入学院党员应急工作队,时刻准备为学院抗击疫情工作分忧解难。她们积极组稿宣传学院巾帼文明示范岗在抗击疫情中的先进事迹。李孝娴参加慰问了在校外5个小区住宿的8名国际学生,向他们传达学校领导的殷切关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继续坚守。
作为教师,她们每周要完成12至16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有“量”,也有“质”。她们与老师们团结一心,组建了多个合作小组,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为保障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五、全天守护,用心陪伴
“陈老师您好,我们几个华师的学生在广州旅游,我现在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怎么办?”
“陈老师您好,今天晚上我们大使馆安排撤侨,请问我们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
自疫情爆发以来,陈楠挑起了学生管理与服务组的大梁,他深知,外事无小事,越是这个时候,自己就越该挺身而出,守护好国际学生的安全。滞留在海南省的他,时刻守护在电脑前,通过线上问卷、智能软件等工具,认真做好全校1037名国际学生的具体去向统计;处理在华300余名国际学生每日的健康检测、外出就医、心理疏导、学生撤侨、使馆问询、社区帮助等各类事务数百件;草拟、审核或发布通知数十次。
六、云端搭“桥” ,坚守本职
“疫”不容迟,“学”不能缓,教育教学组李思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保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疫情期间,李思文被隔离在西安,手中仅有一部手机,她用手机编辑起草了学院网络教学方案,对接云平台,发布教学安排和通识课程选课通知,架起学校、学院教师、国际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学院云端课堂稳步运行保驾护航。
开学以来,李思文根据教学安排先后调整课表6次,累计汇总到课情况43份,向上级部门汇报学生学习情况28次,摸底本科生毕业论文开展情况20人,送审硕士生学位论文7份。
七、坚守幕后,日夜奋战
1月22日以来,陈桂强时刻奋战忙碌在电脑前,他是耐心细致的数据采集上报“统计员”,是时刻记录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员”,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替补员”。他认真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并上报教职工的去向及身体状况;汇总学院疫情防控及工作情况共70余期;撰写宣传报道、工作总结等10余篇;组织线上学习、工作会议10余次。
陈桂强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利用信息技术协助学院完成师生的去向统计、奖学金、流量补助发放工作,独立开发了奖学金年度评审系统,改变了原有线下操作的模式,保障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可以,让我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管办)每一位干部和教师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取得了在汉、在校国际学生“零”感染、“零”疑似的工作成效,为国际学生筑起坚强堡垒。
编辑:肖微
供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管办)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