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创新夯实大学的发展之基
俞云伟
一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始终定位于建设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当前高校的分层分流格局基本成型、国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基本稳定的大背景下,高举师范旗帜、强化师范特色无疑仍然是我们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明显办学优势的正确道路。我们大多数人较易就此形成共识,但问题的核心是我们所讲的“师范特色”究竟具有何种内涵?从学校培养人才的功能角度,教师教育无疑是我们建设“师范”的第一要务。然而,作为部属师范大学,如果我们的师范特色仅仅定位于简单的教师教育,那很可能就辜负了国家对于师范大学国家队的期许。
我们的定位是要勇于承担起引领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和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未来大计培养领军人才的历史重任,这是成就所谓一流师范大学的必然方向。这样的目标固然宏大,但我们都知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我们不能因为现实不够卓越,就放弃成为卓越的理想。并且也只有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才能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因为这个目标要求师范特色至少应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学科的前沿探索能力;(2)学科教学和学科前沿的融合能力;(3)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能力;(4)教育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能力;(5)教育事务的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引导力。这里既有师范的“面子”,也有师范的“里子”,我们既需要有好的“面子”也需要有硬的“里子”。
明确师范内涵,以基础研究引领学科教育
基于我们的办学定位,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一定教学技能、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现状的传统教师,而是要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开拓未来教育新局面的新时代教育人才。他们不仅要知道现在的基础教育是什么样的,更需要知道未来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毕业后,其教学技能一定会逐年提高,但其掌握的学科知识却很可能固化乃至逐年衰退,而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有关基础教育的模式、场地、设备、方法都可能逐渐发生变化乃至出现新的变革。放眼更未来,所有的学科本身也都可能随着前沿的不断突破而发生深刻的改变。所以,唯有在大学阶段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方能成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我们也方能成为一所真正成功的一流师范大学。
培养人才是所有学校的首要职责,而科学研究则是大学区别于其它办学层次的核心内涵。我们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来?它一定来自于良好课堂的教学、来自于先进科研平台的锻炼、来自于高水平科学家的影响和熏陶、来自于这些科学家主导下的广泛学术交流。因此,即使单单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大学也必须要不断打造良好的基础研究平台,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成长具有一个良好的学科环境,使其具有不断接收和理解学科发展的能力。唯有见识过乃至切身感受过知识的产生过程,他们方能成为更好的知识传播者。所以,大学对学科前沿的探索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视野,大学教师肩膀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够走多远。基础学科的研究能力是一所师范大学的压舱石,更遑论大学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它在大学界的学术地位,直接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看待我们所培养学生的眼光。
我们都很容易接受学科本身的前沿在不断发展的事实,但似乎常常看不到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创新和发展所在。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学科教学研究的水平才是师范特色的首要表现。放眼当下,学科教学一方面似乎成为了我们支撑师范特色的最主要支柱,但另一方面又似乎是大学里面最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矛盾在于我们常常只看到学科教学的功能性,而忽视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科学性。学校的师范特色要强,则学科教学必须强。学科教学既非学科本身,但也并不应该完全从属于教育学。学科教学的研究必须是扎根于具体学科的教育研究,要能够充分反映学科的特色,能够将学科前沿和教育前沿有机结合,能够为相应学科的基础教育做出宏观规划和政策指导,这才是师范特色的核心内涵。师范生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素养是其区别于其它综合性大学同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我们切切不可把学科教学素养简单等同于几项教学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大学的学科教学研究不仅是几个教学论教师的工作,它宏观上应是整体专业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是站在学科基础研究之上的进一步教学研究。学科教学要研究的内容不仅仅是现在课本里面已经有的知识该怎么教,更要研究未来课本里面可能有的和应该有的知识该怎么教。不仅仅是研究当前基础教育里面已经有的教育现象,更要研究的是未来可能有的和应该有的基础教育现象。
以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为根本,我们的学科教学研究要覆盖教材、教师、学生、教法、教具、教室乃至社会环境等所有教育相关环节,为这些环节建立标准和标杆。
紧抓时代机遇,以新兴方向引领学科发展
基础教育是一种分科教育,所以师范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到具体的学科建设上面。有鉴于此,对于一所师范大学而言,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艺、体、美等基础学科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不可偏废的核心学科组成。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如此简而化之,但实际上学科在中学是一根针、在大学则是千条线。在科学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每个学科都出现了很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所有专业和方向又都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和交融之中。所以,学科建设问题可以说是大学里面最宏大最繁重的任务之一。学科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合理的学科结构,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做一些无谓的坚持和投入。从大的学科布局来看,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都能够明显看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这种风口浪尖的大潮流,及其对社会当然也包括教育所具有的深刻影响。但在每个具体的学科中,每个学科的风口浪尖又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学科好好地研究,好好地布局。唯有能够不断抓住时代的机会,我们方能成为那个最优秀的弄潮儿。
这个问题过于庞大,我显然没有能力形成太多的论述,只做一点抛砖引玉的想法。就我个人在大物理学范畴内的一点粗浅认识,当前以暗物质、引力波、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研究方向已经成为基础物理学研究最前沿的方向之一,存在着诸多取得重大原创发现的机遇。在我所从事的天体物理领域,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宇宙中微子和引力波的探测、系外行星的搜寻等一系列成果频繁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反映了国际科学界和社会公众对该研究方向的高度关注。本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无疑对此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在这些研究方向做出了重大的投入,比如建设于贵州的“天眼”射电望远镜和相继发生升空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器和“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还投资参与了国际上平方公里阵(SKA)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总投资高达上百亿美元)。当然,国内外的发展大势未必总能够与我校的发展定位相匹配。不过,对于此类国家主导的大科学项目而言,它们显然是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我们若能够成功跻身其中则无疑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少量的投入换来巨大的学科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前沿探索恰是社会和公众具有浓厚兴趣的方向,是科普和教育的大舞台,是我们师范大学可以发挥长处和取得优势的一块教育高地。
概括来说,我们对于学科发展布局的一般性考虑,应从学科自身发展趋势、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师范大学内在发展逻辑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判断。
深耕科教融合,以新思想和新技术引领教育革新
除去具体的学科教学,我们也应当在事关全局的教育创新层面具有更多的建树。首先,我们应当着眼于教育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与教育相关的创意、技术开发可能也是我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并且需要有所作为的主战场,并应该形成品牌。教育科技产品的开发要扎根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比如教学演示、仿真、模型等的开发),除了体现一些新的时代概念,更应该充分体现产品的科学内涵,体现科学和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成果,使技术开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教育。唯有如此,我们的新技术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有接受,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那个时候,我们发明创造的教育产品传播到哪里,华中师范大学的品牌就能够传播到哪里。
广义上讲,教育的内涵非常大,所以与教育相关的产品研发也应当具有很大的外延,并不是教育技术一个专业所面对的问题,原则上我校所有学科都可以有所作为。比如一些面向大众的文化创意产品和科学文化普及事物,这些教育衍生事物显然也是当代教育者应当高度关注的。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方式变化发展非常快的时代,乃至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广义上的教育,推动公众终身学习的市场和需求都很大,而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的需求也很大。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各种各样的微信公众号正在各个学科领域以及更多的社会领域抢占信息传播的话语权。首先,在各学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均可以找到一块可以发挥的舞台。其次,我们要做的当然也不仅仅只是参与其中,更应该对这些新的教育文化动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开展深层次的研究,甚至还应该能够为国家规范这些新生事物的运行提供政策建议。再回到基础教育上,我们也应在思想层面着眼于各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构建和设计。一直以来社会对基础教育颇多微词,高考也是一再改革,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在这里面发挥一点重要的作用呢?再如今年疫情发生后,各种教育的形态很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一些边界也将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尽快总结出新常态下的教育理念,来应对教育实践的快速变化。
总而言之,在教育领域,我们既要能够出产品,更要能够出思想,能够为国家基础教育乃至教育全局的改革发展提出方向、路径和提供技术支持。
扎根教育一线,以教育实践引领教育研究
师范教育所面向的直接服务对象无疑是广大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单位。他们是我们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直接场所。他们拥有大批经验丰富、风格各异的一线教师。他们拥有来自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海量数据、各种不同教学情景下的完备教学样本,是开展教学研究的主场地。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我们所讨论的所有基础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把中小学作为师范大学的自然延申,视作师范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师范特色真真切切地扎根到基础教育一线,能够从那里找到学术问题,能够为那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但也还能够拥有怀抱理想的情怀和拥有改革基础教育一线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上,师范大学应该与基础教育单位建立起极为紧密的联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沟通组织机构,既能够使他们成为我们有效的研究、实习和就业场地,同时也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为他们智慧和经验的横向流动创造契机,更帮助他们能够将他们的思想汇聚组合成为来自一线的学术思想并在大学里面发扬光大,最终反哺一线。我们必须使师范大学和基础教育单位真正成为互惠互利的有机体,建立起华中师范大学在广大基础教育单位的号召力、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唯有扎根于基层,着眼于宏观,培养一代代具有未来教育家能力和视野的学生,我们才能够成为师范大学的王牌,才能够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编辑:肖微
供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