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 多学科协同培养智能时代“新教师”
童名文
2020年华师将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这一规划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在教育领域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未来五年,我们将迎来第五轮学科评估。华师如何抓中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将学校地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摆在每一位华师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若想做好这一课题,我们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能否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另一个是我们能否满足产业需求?第一个问题体现我们的培养人才的能力,第二个问题体现我们的技术转化能力和效益。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催生了国家对于人才的新的需求,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能力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作为振兴教师教育的十大主要措施之一,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因此,培养符合智能时代特征的教师就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呼应国家这一重大需求既是华师的使命,又是我们能否领跑师范院校的关键。此外,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推进,教育装备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尤其是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装备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开发智能化的教育装备产品将成为教育装备产业界最强劲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将为华师进行学科调整提供难得的契机。机遇就在眼前,我们如何把握好,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跨越学科界限,以新教育的理念培养智慧教师。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师都是分学科培养,这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但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转变,新时代呼唤“新教师”——智慧教师。智慧教师有四个主要特征:具备智慧教育的理念、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备良好的数据素养和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智慧教师的培养过程很难在一个学科内独立完成,需要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界限,统筹规划学生的培养过程,将他们放在最合适其能力锻炼的学科或学科群培养,而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学科,以多学科融合创新学院的实体形式开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多学科的学习,必将带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恰恰是智慧教师的核心素质。此外,华师需要利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优势,多学科联合共同开展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提升学生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使其从容的应对未来多变的教学环境。多学科协同配合的智慧教师培养模式,是新教育理念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在这场探索中,华师应该再次承担起先行者的角色。
第二,融合产教边界,以新工科的理念打造特色工科。在“十三五”规划中,华师提出了“有特色的工科”的定位。但多年来我们的工科总体偏弱的现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工科偏弱的结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不足,也使得我们的校友中杰出企业家较少,技术型领军人才匮乏,教师满足产业需求的能力不足。然而,当前的两个条件可能促使我们真正建立有特色的工科。一是教育装备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是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的提出。新工科建设项目围绕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展开,既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探索,又包括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随着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也给一些已有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成为所有工科院校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一刻我们与传统工科院校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人工智能与教育装备产业的结合,使产业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向智能化、实践型方向转变。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前沿智能教育装备技术的研发,科教结合,以提升人才的智能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和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以提高人才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华师在智能教育装备技术的研发工作中已经占据高地优势,而且也有较成熟的工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经验,华师的品牌在教育装备产业界也被广泛接受,国内业界的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和我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再借着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的东风,通过内修内功、外联产业的策略,我们能够实现补齐短板,完成学科结构调整与升级。
第三,交融政教人心,以新管理的理念构建一流队伍。一所学校的发展,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核心还是人。我们可以勾画光彩绚丽的美好蓝图,但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去实施,构想将永远是构想。华师已经有一支结构合理、作战精良的教师队伍,这从我们各类国家级项目申报成功率中可见一斑。如何有效发挥和展示这支精锐部队的作用,需要我们配套构建合适的人才政策和管理模式。换言之人才政策和管理方式没有充分的调动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提出“外引内扶”的政策,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但执行过程中往往“外引”大大的多于“内扶”,引入人才时条件优于对在校教师的支持条件就是一种体现。这一方面挫伤了在校教师的锐气,另一方面可能会动摇军心。因此,我们的策略能否改为内扶大于外引,或在相同的条件保障支持下,让每位教师发挥其潜力,在贡献求发展中分享到华师发展的红利,这样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华师的发展之中,实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在管理方式上,学校教师被管理的多、接受的服务少,为填表、报账而忙碌,这将影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职能部门需进一步摒弃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行政人员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绩效。学校也应加快治理方式变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提升校治理水平。当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体时,必然会主动请缨,奋勇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句话对应到我们的小家——华师也是适用的。我们这一代华师人的使命就是共同把华师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2020年正好就是我们开启这一征程的起点。让我们怀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同心协力、扬帆起航!
(本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编辑:肖微
供稿: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阅读人数: